重磅!“碳中和”不是空中楼阁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必将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具有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基础,但面临的压力与困难是巨大的,需要以更大的毅力与魄力,采取包括法律、宣传教育、技术以及经济在内的诸多政策措施去推动实现。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量,实现CO2“零排放”。为降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做出“碳中和”承诺。我国2020年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大国担当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无论对全球还是国内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其意义重大、影响深刻。

化被动为主动,彰显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出口国与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碳减排举措、气候行动十分关注。在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虽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在制定相应的气候目标时却并不以发达国家的行动和援助为前提,而是与污染数十年来不经控制的发达国家一样承担起减排的责任。特别是我国主动提出有力度、有气度的“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积极回应,而且体现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此举我国能化被动为主动,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对尚未设立这样目标的美国、印度、俄罗斯等碳排放大国形成压力,为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化博弈为合作,有助于我国通过推行气候外交谋求多方合作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挑战和重大威胁之一。面对气候变化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以全球合作推进治理进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此共识下,“碳中和”就不仅仅是一个环境议题,而是一个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家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博弈手段,将会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

对于已做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来说,在“碳中和”氛围下,为满足本国环保团体的要求并保护本国产业,动用贸易武器、严格审查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可能性增大。

例如,2020年以来,欧盟提出要加速推进“碳边境”计划,向减碳不给力国家的产品征收碳税,以保护“采用更高环保标准”的产品。目前,美国民主党内已经有激进声音提出要跟随欧盟推进边境碳税。美国新上台的拜登政府的政策之一,就是“以气候议题为核心”。因此,我国提出“碳中和”目标,可以消除我国出口产品被征收碳税的潜在风险,有助于通过推行气候外交谋求与美国、欧盟等开展对话交流,进行多边合作。

  

  化领先为主导,有助于我国在绿色发展相关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

“碳中和”实质上是一场从黑色工业革命转向绿色工业革命,从不可持续的黑色发展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其核心是绿色经济的发展。

近十年来,绿色经济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绿色发展相关技术领域的竞争加剧: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多领域技术制高点的争夺已经白热化。涉及清洁能源技术的新材料、芯片制造等基础领域,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谁能在这轮绿色发展相关技术竞争中领先,谁就能拥有更强的领导力和更多的话语权、市场份额。

幸运的是,中国已成为此轮绿色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创新者。根据欧洲外交关系协会的一份报告,中国已经在光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等多方面领先,但在半导体等基础技术方面仍然落后于美欧。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大大增加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投资,缩小与发达国家基础技术方面的差距,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先机,有助于我国取得在未来环境气候友好型新经济中的主导权。

化压力为动力,有利于我国能源清洁转型和产业升级

“碳中和”目标将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的进程,通过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加快实现由高碳向低碳再由低碳向零碳的转变。

对于国内产业来说,在“碳中和”目标的约束下,煤炭、冶炼、石化等传统重工业将面临着碳排放量大、污染防治难度大、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压力反过来将倒逼这些行业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为传统产业再现活力提供新的发展契机。

实现“碳中和”将推动太阳能和风能等低碳和零碳行业、CO2移除等负排放技术的发展,加大氢能等新兴绿色能源在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应用,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助推我国经济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已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筑基

作为一项影响巨大的战略决策和选择,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在权衡目前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综合评价目标实现的各项基础上才做出来的战略选择。

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经济基础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预计从2020年到2035年,由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加上改革带来的红利,我国经济仍将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GDP与居民人均收入均将比2020年翻一番,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产业进入世界中高端。

  

  绿色、新能源技术的领先地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技术基础

绿色、新能源技术,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强大装备制造能力与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

2019年,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比重分别达到30.1%、28.4%和30.9%,2008—2018年年均增速分别为6.5%、102.6%和39.5%,而同期世界平均增速仅为2.5%、46.7%和19.1%。尤其是光伏产业,目前我国生产和市场规模世界第一,并已经实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从原料到终端产品、从生产设备到耗材到处都是中国企业领先的身影。全球光伏20强榜单中,其中15强均为中国企业。

可以说,在未来堪称以人工智能、互联网、清洁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我国已经做好准备,很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碳减排取得的成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社会基础

过去十数年间,我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以及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在碳减排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降低,CO2排放总量增速变缓。

根据中电传媒数据库,2012—202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分别降低3.6%、3.8%、4.8%、5.6%、5.0%、3.7%、3.1%、2.6%、0.1%,9年间共降低超过28%。2019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15年、2005年分别下降18.2%、48.1%,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我国在能耗和碳排放降低的同时,新能源成本不断下降。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成本相比于2010年降低了82%,陆上风电则降低了39%,已经形成对煤电的价格竞争优势。

我国在过去多年碳减排取得的成效,让社会认识到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并不是相悖的,而是可以融合发展的,也让社会相信“碳中和”政策会引致能源技术进步更偏向于清洁能源技术,从而推动清洁技术的更快发展,由此带来清洁能源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推动清洁能源价格的下降。成功的减排经验,加上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